【溝通問題分析】
以下來自于一位8歲男孩的問題自述:A、父母總是不關心我內心的想法
為什么他們***是不明白我到底需要什么,為什么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思想強加給我?我為什么要順著他們規劃好的路線走下去?我不是一個傀儡,我也有自己的思想,我也要自己思考,我也會生氣。
B、似乎只有大人的事兒才***重要
爸爸媽媽似乎對于我的事情不以為然,好像他們只關心自己的工作,只關心自己的事情,我們的事情在他們眼里都不值得一提。
C、對我提各種要求,自己卻都做不到
為什么有些事情連爸爸媽媽自己都做不到,卻總是要求我一定要做到,我們看到父母犯的錯,給他們指出來,還會被誤解為頂嘴,他們總會吼叫著教訓我們,覺得這***是在教育我們。在他們眼里,好孩子似乎***是要什么都聽父母的。
D、沒耐心聽我的真實想法
我根本沒法跟爸爸媽媽溝通,他們***像聽不懂我的話一樣,對于我的意見熟視無睹,總覺得我還小,說出來的話很荒謬,都是借口,都是無理取鬧,他們還喜歡獨斷專權,很多時候不征求我的意見,也從來不聽我的解釋。
F、跟我“聊天”,話題只有“學習”
爸爸媽媽除了給我買衣服穿,買吃的之外,話題永遠都是學習,沒完沒了的問我***近學習咋樣,這讓我很煩躁。覺得跟他們沒法溝通,話不投機。
在家里爸爸媽媽跟我說話,永遠開口閉口都是把學習搞好,成績再高一點,寫完作業沒,考******學校……
那天剛開完家長會,爸爸回家劈頭蓋臉狠狠地批評了我。其實,我每次考得不理想,或者在學校里犯了錯誤,我都已經意識到自己做得不對了,如果爸爸媽媽可以心平氣和的跟我溝通,我一定會改的,誰會不想自己變得很******呢?
----------------------------------------------------------------------------
給家長們的建議:
1、不要把自己的意識強加給孩子
家長因為經驗豐富,他們對孩子的“安排”很多時候確實是捷徑,可這種未經孩子認可的捷徑恰恰不是孩子們需要的,這種需要即是主觀的獨立性體現,更是孩子客觀成長的必要條件。
“要尊重孩子的意見,要交流不要專制,要溝通不要獨裁”。受年齡和閱歷的限制,孩子們的想法、看法、做法肯定有不成熟、不******、不恰當的成分,家長不要俯視,而要平視,要以溝通與協商的方式求同存異。“當我發現他們能尊重我時,我也是會講理的”)。
2、要承認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
有這樣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例子:兩位語文老師正在批改初一學生的作業。一位老師說道:“ABS,防抱死系統,這哪對呀?防“爆”也不應該是這個“抱”字呀!”
正待與另一位老師老師批判切磋,無意中被我掃了一耳朵,我連忙打斷她們:“你們剛才說的是ABS嗎?它確實指的是汽車上的防抱死系統,學生寫得沒錯……”
隨即又簡單解釋了一下這個系統,兩位老師這才恍然大悟,略帶慚愧地表示“看來有些知識還真得跟孩子們學了”。
跟孩子們學--這是老師和家長都應該樹立的意識,而且絕不僅僅是體現在“兒子,你教我學學電腦”,“女兒,這DVD怎么看”這樣簡單的“討教”上,而是要求我們成年人在與孩子們人格平等的前提下真正承認孩子們的優勢與長處。
與孩子進行朋友式的交流
網******傳這樣一個非常棒的例子,一期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請嘉賓作為母親“對兒子說點什么”,嘉賓說:“兒子,不要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我希望你更出色,希望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主持人馬上糾正道:您應該說‘兒子,你真棒,在媽媽心里你是*********的,我相信你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這寥寥幾字之差,所表達的期許是有多大的不同啊,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又會有多深刻、多深遠??!
嘉賓的話是居高臨下的希望,主持人的話卻是朋友式的贊美;前者是一種指導,后者是一種鼓勵;兒子聽了媽媽的一番話會自愧不如,繼續生活在媽媽的陰影里,而主持人的那一番話如果是媽媽說的,會給兒子一種激勵,增強他走出媽媽陰影的自信。
3、多夸夸孩子,賞識是教育的一部分
一是家長本身具備基本的道德素質,明辨是非美丑,否則***會適得其反;
二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實施賞識教育,否則孩子長到十五六歲家長突然一賞識,孩子還真可能由于不習慣而拒絕接受。
所以請家長們要充分認識到,賞識教育考研的不僅僅是孩子,更是家長自身。
孩子能否做出值得賞識的事,需要家長以正確的價值觀加以引導;同時孩子正確的行為能否******時間得到***及時的賞識,更需要家長的發現和肯定。
賞識教育更不能僅僅持續一時,而要長期堅持,行程規律,有慣性。否則會讓孩子產生疑惑,不知道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細節決定成敗,同樣細節決定溝通效果。溝通是一個細致的不能更細致的教育行為,要細到每一段話,每一句話,每一個詞,每一個字。
我們的孩子確實還小,他們的自制能力還比較弱,自我檢討的能力也不健全,甚至經常犯同樣的錯誤,在同樣的地方摔跟頭。
我們要正視這樣的事實,接受這樣的現實,因為我們也是從這樣的階段走過來的。這***要求我們在面對孩子略顯幼稚的行為時,有更強的包容心,以引導孩子糾錯、改正為目的,以傳遞正確做法為根本,杜絕一味批評而沒有正確引導。